這張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每週圖片」,主角是星系 LEDA 22057,距離地球約 6.5 億光年,位於雙子座內。和上次「每週圖片」的主題類似,LEDA 22057 同樣是超新星爆炸的發生地。這次的超新星命名為 SN 2024PI,是在 2024 年 1 月透過自動巡天計畫所發現。這項巡天觀測每兩天就覆蓋整個北半球夜空一次,至今已經記錄超過一萬顆超新星。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拍攝,原始大小為 1086 x 968 px。圖中的目標名為 LEDA 22057,位於雙子座(Gemini)。一個擁有兩條細長、緩緩彎曲螺旋臂的螺旋星系,其中一條螺旋臂比另一條更為微弱,從明亮的橢圓形核心區域邊緣延伸而出。星系的盤面同樣呈現橢圓形,螺旋臂下方可見朦朧的塵埃帶,並散布有恆星集中形成的亮點,尤其沿著螺旋臂最為明顯。核心中央發出白色光暈,周圍環繞著濃厚的氣體帶。在靠近核心的附近,可以見到這次超新星 — 一個淡藍色的光點靜靜閃爍著。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在這張影像中可以看見這顆超新星,它位於星系核心稍下方偏右的位置,在星系那宛如幽靈般的螺旋臂映襯下,SN 2024PI 呈現出一個淡淡的藍色亮點。這張影像是在超新星被發現約一個半月之後拍攝的,因此我們現在所見的亮度已經遠低於它最耀眼時的光輝。
SN 2024PI 被歸類為 Ia 型超新星。這類型的超新星需要一個極為特別的天體 — 白矮星,也就是質量約小於太陽 8 倍恆星在生命終期後留下的結晶化核心。當這類恆星耗盡核心中的氫燃料時,會膨脹成紅巨星,變得低溫、膨脹並且明亮。隨著時間過去,恆星的脈動與恆星風會將外層物質逐漸拋散,只留下白矮星和一個繽紛的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高達 10 萬度以上,而且密度極大,將接近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進一個如同地球大小的球體之中。
在銀河系中,幾乎所有恆星最終都會演化成白矮星 — 包括我們的太陽,預計在約 50 億年後也將走上這條路。不過,並非所有白矮星都會演變成 Ia 型超新星。要引發這樣的超新星爆炸,白矮星必須處於雙星系統之中。當白矮星從伴星吸取物質時,它的質量可能增加到超出自身所能支撐的極限。此時,劇烈失控的核融合反應將引爆整顆白矮星,並產生一場超新星爆炸,即便遠在多個星系之外都能觀測到。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R. J. Foley (UC Santa Cruz)
- Pale blue (supernova) dot(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