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星系 IC 1954 距離地球約 4,500 萬光年,位於時鐘座,如今成為哈伯太空望遠鏡「每週一圖」的主角。這座星系擁有一條明亮的棒狀結構,核心向外延伸出兩條壯麗的螺旋臂,並交錯著大片暗色塵埃。哈伯曾於 2021 年發布過這座星系的影像,而此次的版本則是全新拍攝,並加入了 Hα(氫-α)波段的觀測數據。這項改進使得星系內的恆星形成區域——這些發出鮮明紅色 Hα 輻射的星雲——更加清晰可見,表現在星系盤面上無數閃耀的粉紅色斑點。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天文學家推測,這座星系的「棒狀結構」實際上可能是一個活躍的恆星誕生區,恰巧位於星系核心的正上方。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拍攝,原始大小為 3863 x 4013 px。圖中的目標名為 IC 1954,位於時鐘座(Horologium)。這是一座傾斜對角的螺旋星系,核心向外延伸出兩條巨大的旋臂,盤旋環繞。星系內部可見厚重的暗紅色塵埃帶,與螺旋臂交錯分佈。在星系盤面上點綴著許多發光區域,其中一些呈藍色,另一些則為粉紅色,代表被年輕恆星照亮的氣體。整座星系被微弱的光暈包圍,背景則是一片深邃且幾乎空無一物的宇宙。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本次影像的新增數據來自一項跨天文台合作計畫,涵蓋哈伯、紅外線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地面電波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天文學家透過電波、紅外線、可見光及紫外線波段,觀測 IC 1954 及其他 50 多個鄰近星系,以完整追蹤並重建物質在恆星與星際氣體、塵埃之間的流動過程。在這項研究中,哈伯的觀測能力扮演了關鍵角色,它能在紫外線與可見光波段捕捉最明亮的年輕恆星與星團,同時透過 Hα 濾鏡有效追蹤發射星雲的輻射。這些數據將成為研究星系內恆星演化的珍貴寶庫,而韋伯則將進一步拓展這項研究,持續深化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D. Thilker, J. Lee and the PHANGS-HST Team
- The new and improved IC 1954(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