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哈伯每週一圖」呈現的螺旋星系名為 IC 3225,其外觀彷彿砲彈發射般高速穿越宇宙,宛如一顆彗星拖曳著氣體尾跡從盤面後方流洩而出。從地球視角來看,星系的分布與形態極具吸引力——有些看起來靜靜地懸浮於宇宙深處,彷彿被無形的細線吊掛,而有些則處於更為動態的環境之中!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ACS)拍攝,原始大小為 3920 x 2721 px。圖中的目標名為 IC 3225,位於室女座(Virgo)。這是一個螺旋星系。其盤面自核心向外發出微弱光芒,並可見塵埃絲狀結構貫穿其中。左側盤面外沿的一條螺旋臂明顯更為密集,並且布滿亮藍色的星點——這些都是炙熱的新生恆星。而在相對的一側,盤面則被拉長,延伸成短小的尾狀結構,部分覆蓋在一個更遙遠的背景星系之上。在畫面周圍,還能看到數個遠方星系與幾顆鄰近的前景恆星。👉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然而,對於這些遠離地球的天體來說,外觀往往具有欺騙性——IC 3225 本身距離我們約 1 億光年,但它所在的位置或許能解釋其獨特的形態。IC 3225 隸屬於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這是一個擁有超過 1,300 個星系的龐大集團。室女座星系團內部充滿了高溫氣體,形成所謂的「星系際介質」(intracluster medium),而該星系團的強大引力場使得星系們以極快的速度繞行團中心運動。當這些星系穿行於濃密的星系際介質時,尤其是接近團中心時,會受到極強的「動壓剝離作用」(ram pressure stripping),導致其內部氣體被剝離並拋散至宇宙間。
雖然目前 IC 3225 並未處於星系團的核心區域,但天文學家推測它過去曾經歷過動壓剝離的過程。這種作用顯然在星系結構上留下了印記——它的一側受到壓縮,並且在這一前沿區域出現了明顯較活躍的恆星形成,而相反的一側則顯得拉長且變形。除此之外,鑒於室女座星系團內的星系彼此距離較近,IC 3225 也可能曾與另一個星系近距離擦身而過,受到引力擾動,使其形狀更加扭曲。這一景象提醒著我們,在宇宙的尺度上,星系之間的巨大力量能夠重塑其結構,甚至改變整個星系的形態!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M. Sun
- Celestial cannonball(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