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每週圖片」,展現了一座閃耀的螺旋星系——UGC 5460。它位於大熊座內,距離地球約 6,000 萬光年。這張影像結合了四種不同波長的光,揭示了 UGC 5460 的核心棒狀結構、蜿蜒的螺旋臂以及明亮的藍色星團。此外,在影像的左上角,還能看到一顆離我們更近的恆星,這顆恆星位於銀河系內,距離地球僅 577 光年。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拍攝,原始大小為 3732 x 3807 px。圖中的目標名為 UGC 5460,位於大熊座(Ursa Major)。這是一座近乎正面朝向我們的螺旋星系。其圓盤中心呈現明亮的淡黃色橢圓形,兩側的螺旋臂沿著不規則的路徑向外延展,星系盤面上遍布明亮的藍白色恆星區域。遠方的背景星系則以小型橙色斑點的形式散布在畫面四周。在左上角,一顆鄰近的恆星閃耀著光芒,並帶有明顯的光芒尖刺。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UGC 5460 曾見證兩次超新星爆發,分別是 SN 2011ht 和 SN 2015as。正是因為這兩次恆星爆炸,哈伯望遠鏡特別鎖定了這座星系,為三個不同的觀測計畫收集數據,以研究各類型的超新星。
SN 2015as 屬於核心塌縮型超新星(core-collapse supernova),這是一種劇烈的爆炸現象,發生於質量遠大於太陽的恆星核心耗盡燃料後,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崩潰,並觸發核心外部物質的猛烈反彈。透過哈伯的觀測,研究人員希望了解超新星的膨脹激波如何與爆炸殘骸周圍的氣體相互作用。
至於 SN 2011ht,它可能也是一顆核心塌縮超新星,但也有可能是一顆「偽裝者」,即所謂的「明亮藍變星」(luminous blue variable, LBV)。這類恆星相當罕見,會經歷極為劇烈的爆發,使其外觀酷似超新星。然而,與真正的超新星不同的是,明亮藍變星在經歷這些爆發後依然存活,而真正的超新星則會徹底毀滅。哈伯將在 SN 2011ht 發生的位置搜尋可能倖存的恆星,以確認這場爆炸的真正身分。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W. Jacobson-Galán, A. Filippenko, J. Mauerhan
- A spiral hiding an impostor(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