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寧靜的螺旋星系,掩藏著一段災難性的過去。影像中所見的星系 IC 758,來自今日的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每週圖片」,位於大熊座,距離地球約六千萬光年。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ACS)拍攝,原始大小為 2991 x 2891 px。圖中的目標名為IC 758,位於大熊座(Ursa Major)。這是一個螺旋星系,整體呈現柔和、略為黯淡的樣貌。其最明亮的部分集中在中央偏黃色的棒狀結構。星系有兩條螺旋臂自中央延展而出,迅速擴展並與星系周圍淡淡的圓形光暈交會。星系盤面上可見閃亮的斑塊,是星雲中誕生新恆星的區域。在星系後方,遠方的星系呈橘色斑點,點綴在黑色背景之上。👉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在這張 2023 年拍攝的哈伯影像中,IC 758 顯得安詳平和,淡藍色的螺旋臂溫柔地環繞著模糊的棒狀核心。但在 1999 年,天文學家在這個星系中觀測到一場劇烈爆炸——超新星 SN 1999bg。這顆超新星標誌著一顆質量遠大於太陽的恆星壯烈終結。
目前仍不清楚這顆恆星在爆炸前的實際質量為何。研究人員將利用哈伯的觀測資料來測量 SN 1999bg 周圍區域內恆星的質量,以進一步推估這顆超新星母星的原始質量。這些資料也可能揭示 SN 1999bg 的母星是否有伴星存在,進一步提供它一生演化與死亡的線索。
一顆超新星的出現,不只是單一恆星的終結,它同時也是塑造周遭星際環境的強大力量。當一顆大質量恆星崩塌,引發超新星爆炸時,其外層物質會從坍縮核心反彈而出。這場爆炸擾動了星際間由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際湯鍋」,這些物質正是新恆星誕生的原料。這種擾動可能使鄰近的氣體雲加熱、分散,抑制新恆星的形成;也可能壓縮它們,觸發新一波恆星誕生。這些被拋出的外層物質,最終也會成為下一代恆星的構成要素。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C. Kilpatrick
- Stirring the interstellar soup(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