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哈伯每週精選影像,呈現的是 NGC 1672,一個距離地球約 4,900 萬光年、位於劍魚座的棒旋星系。這個星系就像是一場多層次的光影秀,展現出豐富多變的天體光芒。和其他典型的螺旋星系一樣,它的星系盤中散布著數以百億計閃耀的恆星,讓整個星系散發出柔和而迷人的光輝。在它那兩條壯觀的螺旋臂上,可以看到氫氣泡受到年輕恆星強烈輻射的照射,因而發出鮮明的紅光。在接近星系中心的位置,則聚集著特別耀眼的新生高溫恆星,它們被炙熱氣體環繞,並發出強烈的 X 射線。而在最核心處,更有一個極為明亮的 X 射線源,那是 NGC 1672 的活躍星系核,由超大質量黑洞周圍高溫吸積盤所形成,這也讓 NGC 1672 成為西佛星系的一員。
▲ 這張影像由 NASA/ESA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第三代廣域照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和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ACS)拍攝,原始大小為 6934 x 4621 px。圖中的目標名為 NGC 1672,位於劍魚座(Dorado)。一個螺旋星系,擁有橢圓形的星系盤。兩條巨大螺旋臂從星系盤兩端向外延展,螺旋臂上分布著明亮粉紅色的恆星誕生區,以及深紅色的塵埃絲帶。星系核心明亮而密布恆星。在星系前方可見一些較近距離的明亮恆星。在右側螺旋臂連接盤面之處的下方,可以看到一個已經逐漸黯淡的超新星,以一個小綠點呈現。 可縮放高畫質影像(另開新分頁)。
不過,這張影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最短暫而稍縱即逝的光點:超新星 SN 2017GAX,它只出現在組成這幅合成圖的六張哈伯影像中的其中一張。這是一顆 I 型超新星,由一顆巨大恆星核心崩潰並隨後爆炸所引發,只需短短幾天就從完全不可見,轉變為夜空中新的一抹光。在同年稍晚拍攝的那張影像中,這顆超新星已經逐漸消逝,如今僅能在影像中勉強看到,出現在右側螺旋臂彎曲處下方的一個小小綠點。事實上,這是科學家刻意安排的觀測時機,他們希望在超新星亮度衰退後,觀察其爆炸前是否存在伴星,而這在超新星爆炸時本身的強光下是無法辨識的!如果想更仔細比較超新星的出現與消逝,可以使用這個滑動工具來對比影像。
當時,NGC 1672 也被 NASA/ESA/CSA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所觀測,展現出其氣體環與螺旋臂中的塵埃結構。而早在 2007 年,哈伯就已經釋出過這個星系的影像。
✎ 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 ESA/Hubble & NASA, O. Fox, L. Jenkins, S. Van Dyk, A. Filippenko, J. Lee and the PHANGS-HST Team, D. de Martin (ESA/Hubble), M. Zamani (ESA/Hubble)
- Galaxy light show(ESA/Hubble)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