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8德大道路(全線記錄,附路線圖、航跡圖、GPX)、大社部落舊社﹝屏東三地門﹞

2020/02/11 1,005 1 景點悠遊 , 公路悠遊 , 台灣 , 舊線 , 其他 , 屏東 ,

德大道路,全長約 7 公里,原來屏31線 0K+000~6K+833 解編路段,一端接屏31線現在的0K起點,可通德文部落與銜接台24線往霧台及水門(下山),另一端接大社部落(Paridrayan)舊社,中途會經過越稜點及旁邊的觀景台,我們前來此處爬「下達洼蘭山」「戶亞山」

路底的大社部落舊社排灣族的部落,位於口社溪上游左岸與大母母山西南方約 8 公里,日治時代前因鄰近漢人地區即稱本社為大社,也可能因為本社人口眾多,且為拉瓦爾亞族諸社的源頭故得此名。大社部落為排灣族拉瓦爾亞族最古老的部落,2010 年因為八八風災族人從原鄉遷村至平地,這個部落就少了人煙,留下人去樓空的景象。不過天氣好時族人還是會回舊社看家鄉與打獵,我們進入時就有看到族人騎乘機車去打獵的畫面,除此之外也看到幾棟新蓋的房屋。部落內有許多傳統石板屋,值得停下腳步觀賞!


▲ 德大道路全線圖。

▲ 德大道路航跡圖(GPX 下載)。

▲ 影片欣賞《ᴴᴰ⁶⁰ 20200208屏31線(2.5K~0K)、德大道路行車錄影(2倍速)﹝屏東三地門﹞》

▲ 我們過屏31線0K起點進入德大道路,顧名思義是德文至大社間的聯絡道路。

▲ 這條德大道路其實就是原來的屏31線,不過已經解編這段路。

▲ 巴查克假日農場,有賣時節蔬菜。

▲ 地質較為脆弱的路段改成水泥鋪面。

▲ 左側也有落石防護網,路面比較顛頗,但行車還算平穩。

▲ 上來後取左。

▲ 路右有一私人土地標有「德文的家」。

▲ 路右可見稍後要通過的越稜點。

▲ 大母母山已經在雲層當中了!

▲ 越稜點前有岔路,路右可去爬下達洼蘭山與達洼蘭山。取左可越稜續行德大道路。

▲ 我們先取右去爬下達洼蘭山,轉入後馬上看到黑山羊,有人養的。

▲ 這邊是水泥路。

▲ 我們只到這,順便拍給大家看。

▲ 爬完山,回越稜點續行。

▲ 過越稜點旁有觀景台

▲ 開始下山。

▲ 部分路段是水泥鋪面。

▲ 路左可見口社溪與大社部落舊社。



▲ 路右水泥路可爬戶亞山,水泥路鋪得挺高的,開車可以省很多路!不過技術要好~我們先探完部落再回來爬山。


▲ 即將抵達部落。

▲ 達洼蘭部落。

▲ 已經可以看到建築群了!


▲ 路左為屏東縣地磨兒國民小學(舊名「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民國100年(西元 2011 年)大社分校隨部落遷至瑪家農場禮納里部落,並由張榮發基金會援建成立長榮百合國小並改隸之瑪家鄉,原來的點只留下建築。

▲ 路右擋土牆上嵌有雕刻石板。

▲ 村內人煙稀少。

▲ 有看到幾輛車停放於路邊與原來國小的操場。

▲ 部落內道路狹窄。



▲ 大社教會。

▲ 鐵門已經生鏽,看來很久沒人維護了!

▲ 右上。


▲ 看到路底了!

▲ 這裡就是德大道路路底,也是原來屏31線0K起點處。

▲ 回拍部落建築群。


▲ 續行道路只有留機車可通過的開口,供族人打獵及耕作用。遊客的汽車只能到此。

▲ 這裡很少遊客會來,非常有秘境感。

▲ 路底景色,水泥路有一直往內通,可到口社溪溪邊。

▲ 景色廣角照。

▲ 續行的水泥路有鐵鍊防止一般汽車進入。

▲ 數位放大拍攝遠方水泥路。

▲ 還有來的德大道路。

▲ 以及石板建築。

▲ 石板牆。

▲ 回程啦!

▲ 回程路上在拍攝一些部落內的建築照片。

▲ 路真的很小,不能會車。

▲ 大社教會生鏽的鐵門,上有巡邏箱。



▲ 這個有點倒塌了。



▲ 這棟房屋很新,感覺是新蓋的。


▲ 石板屋側邊。

▲ 屏東縣地磨兒國民小學(舊名「三地國小」)大社分校原址。

▲ 操場已經移除變成水泥廣場。


▲ 校舍已經荒廢。

▲ 廣場現在用來停車。

▲ 地圖上看應該是「野地食房-答路本浪」

▲ 廢棄的警察局。

▲ 大社部落生態館。

▲ 生態館被噴漆破壞,已經廢棄。

▲ 國小原來的運動空間也改為停車使用。

贊助廣告 ‧ Sponsor advertisements

留言區 / Comments

萌芽論壇